佛像
是佛陀塑像的簡稱,由于形相皆以釋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
佛像是造像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xiàn)了慈祥、優(yōu)美、寧靜的審美情調。
佛像藝術
佛像藝術的出現(xiàn),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生后的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直到公元一世紀前,并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xiàn)。
佛教的信奉。其價值體現(xiàn)在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鑄造年代的久遠。而從佛像的藝術價值來看,明清時期的佛像工藝登峰造極,甚至連現(xiàn)代先進的工藝都不能與之比擬。佛像的歷史、藝術方面的價值也決定了其市場價格的高昂。佛像的價格以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最為昂貴。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于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隨著宮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時期的佛像也開始升值。而佛像中的精品還沒有到應有的價位,預計今后佛像的投資周期會越來越短,因為好東西越來越少,但收藏的時間越長則回報越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