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據(jù)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文1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
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1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了歷史1上最1大一次火鍋盛宴。
很多人都喜歡吃火鍋時熱火朝天的感覺,喜歡剛從湯中撈出的燙燙的食物。實際上,這樣吃非常危險。我們的消化道是非常怕熱的,口腔的耐熱溫度是65℃,而食道黏膜的耐熱溫度只有45℃。過高的溫度會傷害到嬌嫩的口腔和食道黏膜,如果總是受到這樣的高溫傷害,再加上麻辣的刺激,口腔和食道可就受不了了,非常容易引發(fā)炎癥、潰瘍。
所以涮煮的食物不要剛從滾燙的湯中夾出來就吃,多控一控,將湯水盡量瀝干,放入小盤中晾至溫熱不燙的時候再吃。
尤其要注意脂肪含量多的紅油火鍋,因為夾出來的食物外面會裹著一層油,有非常好的“保溫”作用,食物內(nèi)部的溫度會很高,而且有這一層油的“保護”降溫也會比較慢。所以夾出來后一定要多等一會,等食物徹底不燙了再吃。
冬天屋外天寒地凍的時候大家圍在火鍋旁其樂融融地吃上一頓,是冬日的一大享受,又溫暖又舒fu??偟膩碚f,火鍋應該是一種比較健康又營養(yǎng)的飲食。因為吃火鍋時基本都是選用新鮮的食材,而且通常會選擇很多種食物,是實現(xiàn)食物多樣化的好吃法。而且烹調(diào)方法就是煮和焯,加工環(huán)節(jié)少,溫度不過高,對食物的營養(yǎng)素破壞較少,也不會產(chǎn)生過多有害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