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傳播
造紙術(shù)在我國由發(fā)明而發(fā)展,遍及全國。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后來的阿拉伯,接著又侍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格、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shù)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里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
無碳紙CFB 紙背面的CB 涂料與CF 涂料起化學作用,而顯色的是微中的無色染料。在壓力作用下, 微破裂, 里面的無色染料溢出, 與顯色劑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圖案和文字。如果在生產(chǎn)、運輸過程中發(fā)生顯色, 則被稱為顯色紙病。顯色紙病輕則影響表觀質(zhì)量, 重則影響使用性能。CFB 無碳紙紙顯色問題的影響因素有原紙、CB 涂料、涂布生產(chǎn)工藝及分切加工過程。依據(jù)生產(chǎn)實際, 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CFB 紙的顯色紙病主要有以下解決方法。
一、選擇伸縮性小、隔離性能強的無碳紙原紙
無碳紙原紙的伸縮性不能過大, 橫向潤濕伸長率和風干收縮率之和以不超過2 %為宜, 以避免微移位造成顯色紙病。無碳復寫紙原紙不允許存在破洞、大量針眼、透簾等嚴重影響原紙隔離性能的外觀紙病。
二、選擇性能優(yōu)異的微、間隔劑及合理的配方
微對無碳復寫紙的質(zhì)量具有關(guān)鍵的影響, 實際生產(chǎn)中, 微的粒徑控制在3~8μm、間隔劑粒徑在15~25μm 為宜, 且要求兩者粒徑均勻, 微和間隔劑的含量依CB 無碳紙涂料的配方而定。
酸堿度(PH值)指標。一般酸堿度在6.7以下為酸性紙,7.2±0.5為中性紙。酸性紙一般用于書寫和普通印刷。酸度偏高對機器有不利影響,所以復印一般要求中性紙。草漿紙一般為酸性紙,竹、木漿紙一般為中性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