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性
1.外部形態(tài)與內部構造
(1)外部形態(tài) 烏龜的身體可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5個部分。
①頭 烏龜tou部前端平滑,略呈三角形,后部呈細粒鱗狀??谠陬^的前下方,上頜長于下頜,上下頜均無齒。頜緣皮膚特化成堅硬的角質鞘。眼在頭的兩側,具有可活動的上、下眼瞼和瞬膜。鼻孔1對,開口于頭的前方。在口的后方有圓形鼓膜。對空氣傳播的音響感覺遲鈍,而對地面?zhèn)鲗У恼駝觿t較為敏感。
②頸 烏龜的頸粗長,形似圓筒狀,可以靈活轉動。當其腹甲朝上時,頸可與頭等一起支撐身體,借以翻轉過來。頭和頸能一同縮入甲殼內,以逃避敵害侵襲。
③軀干 是烏龜身體的主要部分,是內臟器guan的所在處,上下分別有背甲和腹甲,內臟器guan就在背腹甲之間。背甲與腹甲在身體兩側以甲橋相連。背腹甲均由2層組成,外層為來源于表皮的角質盾片,內層為來源于zp的骨板。盾片間的盾溝與骨板的骨縫一般互不重疊,因而龜殼極為堅固。背甲略呈橢圓形,邊緣整齊,中間略拱起,背上可看到3條縱棱。背甲表面有骨片(盾片)38塊,中央的13塊較大,略呈六邊形,邊緣的25塊較小。背部顏色為棕色或棕黑色等。腹甲較平,色較淺,表面有12塊盾片,每塊盾片交接處有白色條紋。
④四肢 烏龜的四肢短而粗,比較扁平,也能縮入殼內,相比之下后兩肢比前兩肢大。四肢均有5指(趾),指(趾)間有蹼膜。除后肢第五趾外,指(趾)末端均有爪。蹼膜便于烏龜在水中游泳,爪利于烏龜在陸地上爬行、攀爬等。⑤尾 烏龜的尾呈圓錐狀。雌龜的尾較短,尾柄粗;雄龜的尾較長,尾柄細。
幼龜越冬
稚龜越冬后,翌年即2齡以上,性腺尚未成熟的龜稱幼龜。幼龜抗低溫能力也不強。如留在室外自然池中越冬,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20—30只。水深1米以上。池底放10至20只厘米厚的淤泥,池上搭防寒架,架上放塑料薄膜,留1—2個通氣管,薄膜上蓋草簾就可越冬。
如在室內水泥池越冬,越冬方法和稚龜同。筆者2014年,將5000多只幼龜在室外地洞越冬,效果很好。具體方法:在避風向陽地方,挖50—60厘米深的土塘,大小視幼龜數量因地制宜。塘口用木棍或木板搭好,為防凍土,再用草簾鋪蓋,用泥堆實。四周挖好排水溝。塘口向陽處留2—3個通氣孔,就可使幼龜安度寒冬。
攝食習性
烏龜雖為雜食性動物,但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在自然環(huán)境中,以小魚、小蝦、蠕蟲、螻蛄、蠅蛆、蚯蚓、螺、蚌、蜆、水旱草的嫩葉、雜草的種子、蔬菜、稻谷、麥粒等為食。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也攝食投喂的青蛙、動物內臟、黃粉蟲、黃鱔、瓜果以有人工配合飼料等。
烏龜的攝食強度隨季節(jié)、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春季水溫在15℃以上時開食,6~9月份為攝食旺季,10月份后攝食量逐漸減少。春、秋季氣溫較低時,烏龜多在中午前后攝食,盛夏季節(jié)氣溫較高,烏龜中午不活動,攝食一般在下午5~7時進行。烏龜的攝食方式,通常是咬住食物潛入水中下吞咽。烏龜有較強的耐饑餓能力,幾個月甚至幾年不攝食也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