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礬(alum),即硫酸復鹽KAl(SO4)2·12H2O。[1] 史前時,人類已經(jīng)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鋁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鋁不易從其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因而遲遲不能分離出金屬鋁。[2] 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fā)明電池后,戴維試圖利用電流從礬土中分離出金屬鋁,都沒有成功[2] ,但他建議將其命名為“alumium”,后改為“aluminum”,不久即修飾成aluminium。這種詞形在全世界通用,但北美除外,那里的美國化學會(ACS)于1925年決定在出版刊物中采用“aluminum”。
丹麥化學家奧斯特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第.一次分離出不純的金屬鋁。1827年德國化學家武勒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并不斷改進制取鋁的方法。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利用鈉替鉀還原氯化鋁,制得鋁錠。[3] 在以后的一段時期里,鋁是帝王貴族們享用的珍寶。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在宴會上使用過鋁制叉子;泰國國王使用過鋁制表鏈。[2] 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它與王冠上的寶石一起展出,標簽上注明“來自黏土的白銀”。1889年,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合金制成的花瓶和杯子。
——耐腐蝕鋁及其合金的表面,易生成一層致密、牢固的AL2O3保護膜。這層保護膜只有在鹵素離子或堿離子的激烈作用下才會遭到破壞。因此,鋁有很好的耐大氣(bao可工業(yè)性大氣和海洋性大氣)腐蝕和水腐蝕的能力。能抵抗多數(shù)酸和有機物的腐蝕,采用緩蝕劑,可耐弱堿液腐蝕;采用保護措施,可提高鋁合金的耐腐蝕性能?!獙щ姟嵝院娩X的導電、導熱性能僅次于銀、銅和金。室溫時,電工鋁的等體積電導率可達62%IACS,若按單位質(zhì)量導電能力計算,其導電能力為銅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