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沒有可能做到自由行走于中國圈和美國圈呢?有,但是難度系數(shù)很高。那具體的困難有哪些呢?哪些是顯而易見的,又有哪些是深層,隱性的呢?面對這些困難,又如何準備并克服呢?
首當其沖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并能預見到的困難是語言。語言方面的挑戰(zhàn)至少有兩個層面:語言能力本身
以及交流的內(nèi)容。學生首先要具備流利的英文表達能力,再者便是找到同他人對話的共同興趣點。兩者必須
共有,但是后者的難度更大。
第二個是個體的性格。雖然說沒有兩個人的個性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群體來講, 出于文化,社會,國情,以及現(xiàn)代教育模式的影響,是有不少共性的,特別是在自我表達和展現(xiàn)方面能力,往往跟年齡的增長成反比,比如在主動性方面就多少存在障礙。
第三,中國大陸的學生往往會帶有歷史包袱:跟他人交流的時候,尤其是談到關于一些歷史遺留的敏感話題,在還沒有跟對方(包括跟老師)展開深入的交流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標準”答案。我自己曾經(jīng)甚至因為聽到不同的意見而憤怒過,不過也證明了自己曾經(jīng)年輕過。話說回來,既然你遠道而來美求學,最起碼要給自己一次機會,聽聽不同的聲音,其中難免有些觀點是你不喜歡的,也有些是從未接觸過的。學會去聽不同的觀點,難道不是留學的一部分嗎?
第四是文化上的區(qū)別。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承認中美文化相差甚大,但是真正看清楚文化的差異是如何影響留學生的融入,并非容易。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跟美國學生交流,話不投機,甚至覺得美國學生的有些話題過于幼稚。這確實是由于生活的軌跡和關注點不同而導致聊天的興趣點不在一起。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美國百姓對體育的熱衷和中國人民對學習和分數(shù)的瘋狂,兩家人只能說兩家話。但是有更深一層的文化區(qū)別,并不容易覺察到,那就是中美對“朋友”或“友情”的定義存在差異。
中國是個極其講人情的社會,因此“朋友”這個概念往往比美國要復雜,微妙許多。這種差異類往往導致中國學生感覺找不到很要好的美國朋友,讀了四年的美國高中,還是覺得中國朋友親。也許中國朋友真的就更親一些,但是我希望用一個比喻來客觀地分析這個現(xiàn)象:比較一下中美兩國的中國菜。凡是{dy}次吃美國的中國菜的中國人,都會認為它不zz,甚至不好吃。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吃習慣了中國的中國菜,依賴的是中國的標準。
英語零基礎的學生
一個月:口語大膽開口講
兩個月: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從家長監(jiān)督上課至學生離不開課堂,實現(xiàn)學生教學
一年:達到美國公立學校K1級英語水平及中國小學六年級的知識水平
四年:達到美國公立學校K4級英語水平及中國高三年級的知識水平,可在美國獨立生活、上學、工作。讓
孩子在出國留學前選擇這么樣一個英語培訓班,到了美國,wq能夠與美國的教育達到了一個無縫連接的狀
態(tài)。這樣到了美國不用說是語言交流了,自己去圖書館翻閱材料,完成作業(yè)都不是問題。
雅努斯全國火熱招商中
項目咨詢熱線:15203068995
項目負責聯(lián)系人周經(jīng)理
商務qq:3346562166
微信:q85793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