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圍
本規(guī)范規(guī)定了動物急性經口毒性試驗的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
本規(guī)范適用于化妝品原料安全性毒理學檢測。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No. 401, Feb. 1987)
USEPA OPPTS Harmonized Test Guidelines(Series 870.1100, Aug. 1998)
3 試驗目的
急性經口毒性試驗是評估化妝品原料毒性特性的{dy}步,通過短時間經口染毒可提供對
健康危害的信息。試驗結果可作為化妝品原料毒性分級和標簽標識以及確定亞慢性毒性試驗
和其它毒理學試驗劑量的依據。
4 定義
4.1 急性經口毒性(Acute oral toxicity):一次或在24h 內多次經口給予實驗動物受試物后,
動物在短期內出現的健康損害效應。
4.2 經口LD50(半數致死量,Medium lethal dose):經口一次給予受試物后,引起實驗動物
總體中半數死亡的毒物的統(tǒng)計學劑量。以單位體重接受受試物的重量(mg/kg 或g/kg)來表
示。
5 試驗的基本原則
以管飼法經口給予各試驗組動物不同劑量的受試物,每組用一個劑量,染毒劑量的選擇
可通過預試驗確定。染毒后觀察動物的毒性反應和死亡情況。試驗期間死亡的動物要進行尸
檢,試驗結束時仍存活的動物要處死并進行尸檢。本方法主要適用于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但
也可用于非嚙齒類動物的研究。
6 試驗方法
6.1 受試物
受試物應溶解或懸浮于適宜的介質中,建議{sx}水,其次是植物油(如玉米油),或考慮
使用其它介質(如羧甲基纖維素、明膠、淀粉等)。對非水溶性介質,應了解其毒理特性,
否則應在試驗前先確定其毒性。每次經口染毒液體的{zd0}容量取決于實驗動物的大小,對嚙
齒類動物所給液體容量一般為1mL/100g,水溶液可至2mL/100g。通過調整受試物溶液濃度
使各劑量組經口染毒的容量一致。
6.2 實驗動物和飼養(yǎng)環(huán)境
{sx}健康成年大鼠和小鼠,也可選用其它敏感動物。使用雌性動物應是未孕和未曾產仔
的。實驗動物體重之間相差不得超過平均體重的20%。試驗前動物要在實驗動物房環(huán)境中
至少適應3d~5d 時間。
實驗動物及實驗動物房應符合國家相應規(guī)定。選用常規(guī)飼料,飲水不限制。
97
6.3 劑量水平
根據所選方法的要求,原則上應設4~6 個劑量組,每組動物一般為10 只,雌雄各半。
各劑量組間距大小以兼顧產生毒性大小和死亡為宜,通常以較大組距和較少量動物進行預
試。如果受試物毒性很低,也可采用一次限量法,即用10 只動物(雌雄各半)口服5000mg/kg
體重劑量,當未引起動物死亡,可考慮不再進行多個劑量的急性經口毒性試驗。
6.4 試驗步驟
6.4.1 試驗前,實驗動物禁食過夜,不限制飲水。若采用代謝率高的其它動物,禁食時間可
以適當縮短。
6.4.2 正式試驗時,稱量動物體重,隨機分組,然后對各組動物用管飼法一次進行染毒,若
估計受試物毒性很低,一次給予容量太大,也可在24h 內分2~3 次染毒,但合并作為一次劑
量計算。染毒后繼續(xù)禁食3h~4h。若采用分批多次染毒,根據染毒間隔長短,必要時可給動
物一定量的食物和水。
6.4.3 染毒后,對每只動物都應有單獨全面的記錄,染毒第1d 要定時觀察實驗動物的中毒
表現和死亡情況,其后至少每天進行一次仔細的檢查。詳細記錄被毛和皮膚、眼睛和粘膜,
呼吸、循環(huán)、自主神經和zssj系統(tǒng)、肢體活動和行為等改變。特別注意是否出現震顫、
抽搐、流涎、腹瀉、嗜睡和昏迷等癥狀。應記錄毒作用體征出現和消失的時間和死亡時間。
6.4.4 觀察期限一般不超過14d,但觀察時間并非一成不變,要視動物中毒反應的嚴重程度、
癥狀出現快慢和恢復期長短而定。若有死亡延遲跡象,可延長觀察時間。
觀察期內存活動物每周稱重,觀察期結束存活動物應稱重,處死后進行尸檢。
6.4.5 對實驗動物進行大體解剖學檢查,并記錄全部大體病理改變。對死亡和存活24h 和
24h 以上動物并存在大體病理改變的器官應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6.4.6 可采用多種方法測定LD50,建議采用霍恩氏法、上-下法、概率單位-對數圖解法和寇氏法等。
6.5 試驗結果評價
評價試驗結果時,應將LD50 與觀察到的毒性效應和尸檢所見相結合考慮,LD50 值是受
試物毒性分級和標簽標識以及判定受試物經消化道攝入后引起動物死亡可能性大小的依據。
引用LD50 值時一定要注明所用實驗動物的種屬、性別、染毒途徑、觀察期限等。評價應包
括動物接觸受試物與動物異常表現(包括行為和臨床改變、大體損傷、體重變化、致死效應
及其它毒性作用)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
毒性分級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