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的前世今生
在新聞和文學(xué)作品中,形容貪官斂財,幾乎無一例外皆以“裝進自己的腰包”來描述,可見腰包的影響有多大。
對于腰包我們并不陌生,雖說掛在腰間卻實實在在是個包,只是,這么點大一個掛在腰間的小包,裝一些私人物品倒是挺適合,用腰包來裝不義之財似乎小了很多。更讓人奇怪的是,原以為腰包是從現(xiàn)代人常用的背包、挎包所發(fā)展衍生的,不料在各類包還沒出現(xiàn)之前,古人已有“掏腰包”、“裝腰包”之說了,由此看來腰包的歷史肯定比其他包類要長得多。
近日,因為電視劇《三國》的熱播,所以特意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書來讀。在《曹瞞傳》中,曹操出場時以“被服輕綃,身自佩小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以見賓客”來描寫,可見,東漢末年的曹操就已經(jīng)身上帶著放置手巾細物的小囊,從小囊佩戴的位置以及作用來看,幾乎和時下的腰包非常接近,難道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腰包了嗎?
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日常所用之物都是放在袖中,最早受賄是以“中飽私囊”來形容。小物小件可以放置于袖中,少量的錢物也是可以放在袖中的,不過對于官員來說,印綬是他們掌握權(quán)力的象征,放置在袖中并不適合,況且有的印綬體積較大不易放置于袖中,于是官員們常常制作一個皮革小囊,懸掛于腰間,專門放置印綬。班固在《與竇憲箋》中寫道,自己曾于甘肅張掖“受賜所服物虎頭繡革囊一雙”,革囊即懸掛于腰間的皮革小囊,里面裝的服物虎頭即印綬,而且不止一個而是一雙,左右各放置一個。革囊是專門盛放印綬的,所以也有印囊之稱,除此之外是不能放置其他物品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人把錢財放入自己腰包之說。
從官員專用物品到常人所必備,腰包的出現(xiàn)還真多虧了曹操。歷史記載曹操這人“輕佻而無威重”,只要是他喜歡的可以不受約束,他這人比較注重儀表,隨身必帶手巾、梳子等化妝用品,放置在袖子里肯定不合適,{zh0}的辦法就是用一小包裝起來掛在腰間,隨用隨取很方便。于是乎,原本只能裝印綬的小囊開始裝起了個人物品,因為大家都喜歡把金銀等貴重物品裝在隨身的小囊中,個人的腰包歸個人,分得很清楚,給錢或拿錢都要經(jīng)過腰包,于是“裝入腰包”逐漸成了行賄受賄的代名詞。這估計是曹操所沒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