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燉油渣兒”,這可是地道的舊京吃食,雖名不見經(jīng)傳,又難登大雅,但至今卻仍為不少“老北京”所回味,在閑談中還不時提到它的熱火朝天及咸辣鮮香的滋味。
說到燉油渣兒的不干凈卻也有例外,早先崇文門外紅橋大街路東,有座小四合院,院墻舍壁都用紅磚壘砌,眾人便稱之為“紅房子”。紅房子里住的是一位賣燉油渣兒的商販,姓劉,大號劉得全,人送外號“油渣兒劉”。
所謂油渣兒,就是把板油、網(wǎng)油、肥肉煉制成葷油的下腳料,放到桶狀的榨油機里,扳轉(zhuǎn)縱向的螺栓,壓榨出余油后,構(gòu)成的直徑近兩尺、厚約半尺的油渣兒餅。這大塊的油渣兒餅,由運營燉油渣兒的小商販花很少的錢買了去,分紅小塊,放上鹽、花椒、大料、蔥姜等作料,在大鐵鍋里煮,煮到湯色奶白,油渣兒軟糯時,便以極廉價的價錢賣給顧客。由于這吃食的原料是下腳料,所以油渣兒里常有雜物摻雜,普通衣食考究者對此多嗤之以鼻,因而,這買賣在城里只小有市場,倒是在城關(guān),關(guān)廂一帶賣得很火,那里的顧客大都是干力氣活兒的“短衣幫”,每到晌午,先在左近的攤子上買了鍋餅、火燒、窩頭之類的干糧,再圍站到燉油渣兒的攤子前,眼看著從上下翻騰的大鍋里盛出奶白軟糯的一碗,又見淋上棕色的麻醬,墨綠的韭菜花,鮮綠的香菜末,橙紅剔透的辣椒油,便迫不及待,燙乎乎,香噴噴,辣滋滋地先來上了一口。這些人,平常肚里的油水少,一碗燉油渣兒就著干糧吃下去,省錢、果腹又解饞,何樂而不為之。
油渣兒劉的攤子設(shè)在崇文門門臉兒里,路東的便道上,左近的幾個賣干糧的攤販,全仗著他的燉油渣兒攬生意。他的油渣兒經(jīng)過精挑細選,擇盡了異物,放在青花瓷壇里,不住地向大鍋里添加。各種調(diào)料也分放在大小、花紋分歧的瓷罐里,碗筷刷洗得特別干凈,總給食者眼前一亮的覺得,用劉得全本人的話說:“我賣得就是一個潔凈、衛(wèi)生!”